九级浪
上海外滩夜间的景观灯光如行云流水,它从模拟夕阳云影遮住建筑的瞬间开始,在皓白与暖黄中切换色彩,最后五彩缤纷绚丽斑斓,从而和人们分享自然与和谐。灯景的设计灵感来自一幅世界名画《九级浪》。艾伊瓦佐夫斯基在画中用自然光穿透云层叠加在海面,表达一种信心和力量,在惊涛骇浪中人类求生拼搏的不屈意志,最终演化成人与自然的不朽颂歌。正能量可以一路传承,美的创意也可以一脉相承。
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民间暗中流传一本手抄本小说《第二次握手》,邻居有一个黑色硬面抄本,他不肯外借但愿意朗读,于是在屏声静气的读书声中少年们体会了一次当地下工作者的乐趣。小说男主人苏冠兰的书房里挂着两幅印刷精美的油画,一幅是《无名女郎》,另一幅就是《九级浪》。苏教授常常会长时间地伫立画前,惊心动魄的海浪让小小木筏随波沉浮,但紧握桅杆的人们没有放弃抗争,希望在重重阴霾后面的朦胧太阳中。苏教授一定想起了那年在高桥海滩上遭遇的狂风暴雨以及被卷入激流的红衣少女,他拼尽全力把她救上岸来,从此开始了刻骨铭心的两地相思。有限的相聚使他们只拥有一次握手,但心的远近并不是靠距离来衡量的,苏冠兰心中的无名女郎有名字,她叫丁洁琼。家国破碎,离散无常,琼姐远涉重洋并参加了“曼哈顿计划”,从此音讯杳无。当丁洁琼在周总理的关切下回到国内并决定献身祖国的科技事业时,苏丁二人迎来了第二次握手,两次握手的间隔时间整整三十年。
《九级浪》是大海之歌,歌颂了风暴中的顽强人们,在汹涌澎湃的巨浪面前,船工们没有退路,唯有紧抱断桅与海浪同进共退。艾伊瓦佐夫斯基用穿透的阳光点出希望,为大无畏精神烘托着灿烂的光明,这种精神是俄罗斯的,更是全人类的。在油画面前,人们心潮逐浪仿佛身临其境,起伏的海浪引发心中的波澜,成与败、输与赢、聚与散、合与离、得与失,都能在这里找到持久的共鸣。
副篇
艾伊瓦佐夫斯基(1817-1900年)海边出生,海边长大,一生画海,留下了大量大海题材的创作。
艾伊瓦佐夫斯基年少成名,普希金称他为海洋歌手,大海使他们有了共同语言。普希金二十多岁时曾被囚禁海边,熟悉海浪的一呼一息,因此把大海当作自由奔放的象征,他离开大海之时留下一首经典诗歌《致大海》:“再见吧,大海/我永远不会忘记你庄严的容光/我将长久地,长久地/倾听你在黄昏时分的轰响/我整个心灵充满了你/我要把你的峭岩,你的海湾/你的闪光,你的阴影,还有絮语的波浪/带进森林,带到那静寂的荒漠之乡。”艾伊瓦佐夫斯基为海的知音留下了《普希金告别大海》。
艾伊瓦佐夫斯基创作过一系列俄罗斯海军题材的作品。
一幅夜幕下樯顷楫摧后的逃生意志图。
画家表现浪海的惊险场面,既体现现实生活,又富有浪漫气息。
画家晚期创所,没有狂风巨浪,没有求生危人,平静浩淼的大水如智者的胸怀,风暴的日子已经过去,一切都变得平淡而悄然。人生不同阶段对同一个事物的理解会有所不同,当年,为赋新画强作浪;如今,识得旧海不扬波。
相传在很久以前,几艘航船在黑海遭遇风暴迷失方向,绝望之中忽见一缕红光映出背后青山,船上的人们尽情地欢呼“雅尔塔(海岸)!雅尔塔!(海岸)”艾伊瓦佐夫斯基八十多岁时画了这幅《雅尔塔》。巧合的是,下个世纪人类在战争的迷途中又找到了雅尔塔,“雅尔塔体系”成为冷战格局下维系和平的纽带。
创业项目群,学习操作 18个小项目,添加 微信:jjs406 备注:小项目!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jjsgsy.com/114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