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清朝时期是中国民族艺术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由于中国高度的中央集权制和严酷的文化统治政策,绘画在当时呈现出特定的时代风貌。
中国传统绘画中复古、以古为师的艺术风格盛行,画家们将“以古为师”作为艺术风格创新的途径之一。随着政治背景的变化,画坛产生大批的画家,派别林立,康乾盛世之下宫廷画风得到皇帝的认可,王原祁的宫廷画风被尊为画坛的“正宗画派”。
一、艺术思想的形成
受到家学环境的影响,王原祁从董其昌的绘画思想中得到启发,以笔墨的精妙来论山水画,笔墨语言在明代董其昌的绘画理论中就体现出了相对独立的审美价值。
1、时代背景
由明到清两个朝代的更替,清政府为了顺应旧朝的文化思潮,想通过文化建设,巩固朝廷,因此传统文化得到重视。这时的文化中心地带,依旧处于江南一带。
清初的山水画家,大多是受到明末时期文人传统画的影响,“四王"中的王时敏与王鉴,正是这一朝代更换的经历者。由明入清后,王时敏、王鉴选择明哲保身,都无心入仕,退隐归林,他们曾靠着家族余荫走上仕途道路。
王时敏经历明代四朝,虽常奉命出差,但官途之路并不顺利,明朝灭亡前,他早已退官在家。
“四王”的山水画发源于明朝,盛行于清朝,改朝换代不受影响,甚至得到康熙皇帝的重视,这不仅是他们在继承上突破前人,还在于这种独特的“师古”山水画艺术形式。
王原祁对于山水画的追求,正与当时朝代所推崇的文化思想相符合,这种追源溯宗的精神,符合当时皇帝对汉民族文化的推崇,适应了当时封建社会文人士大夫“寄画于乐”的普遍需要。
顺应康熙皇帝追求传统文化的建设,康熙皇帝把文人绘画建设当成维护政权、巩固文化建设、缓和社会矛盾一个重要途径,王原祁也因此得到器重,艺术思想体系随之建立影响深远。
2、耳濡目染——追宗探源,师古不泥古
王原祁以反复研磨、主次有序和严谨端庄的绘画之法,把清初时期淡雅清真的儒学思想突显得淋漓尽致。
他对师古的推崇,是以古人传统绘画为基础,通过自己对的绘画认识进行融合出新,在不抛开传统技法的前提下吸取精华,进行审美形式的改造,创造具有自我风格的艺术形式,以适应时代发展和不同时期人们对生活环境的精神需求和审美需要。
王原祁以清朝时期的朝堂审美形式出发,对运用笔墨变化及其重视,在用笔与墨之间使用浅绛的设色方式,在画面上使色墨相互融合,在符合朝堂审美形式中进行美术创作,从传统绘画中实现自己风格的创新。
他“以古为师"的同时也主张“不拘旧稿”,以自己的真实感受去表达对古法的认识和理解,最终以追求“理、气、趣”三样兼得作为绘画的目的,达到平中求奇、虚实巧妙结合的精妙效果。
王原祁在这三者之间不断追求自己的绘画境界,对画面审美形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形成高于自然的艺术形式,这无疑是他受家学影响下不断革新绘画方法的结果。
二、“师古”思想之渊源
1、家学环境的影响
王原祁从小跟随祖父王时敏学画,王时敏是王原祁绘画的启蒙老师,王时敏曾制粉本供王原祁学习,对祖父的悉心教学,王原祁认真领会并记录下来,以作为他今后学习的参照。
王原祁从小就开始学画,家藏颇丰,饱览名家画迹,并专研练习持之以恒,通过长期的积累,奠基了传统绘画的基础,早期的作品较为葱翠,作品的秀润之处与王时敏较为相似。
对于“师古法”王原祁更专注于绘画自身的体现“变化岀新”,早年长期处于同一个环境中,绘画方法难免会被困住,但经过不断的积累和探索,在作品的笔墨形式、构图形式、设色变化上他找到了自己的绘画方法。
他自觉取其精华,讲究画理,追求笔墨结构灵活的内在表现,注重笔墨的运用,以达到不断出新的艺术效果。
2、南宗正统思想的奠基作用
在中国绘画史上,提到南宗正统思想,首先想到的就是董其昌。董其昌对“四王”画派的形成起到了先导作用,是其他画家所不能比拟的。
明代绘画是崇尚仿古的时代,而宋、元时期的画家是明代画家进行模仿的主要对象,明代的传统绘画理念和思想的树立,主要是建立在对古人优秀传统绘画的取舍当中。
董其昌的“南北宗论”从艺术美学的背景,对不同绘画体系中表现出的画面风格进行了相关阐述,奠基了中国传统文人画理论的基础,王原祁?南北宗绘画的观点也因此形成。
王原祁以古法为师的同时也重视向自然写生,以自己所见所感来进行绘画创作,在绘画中加以对山水的真实感受,运用自然中的山川丘壑布局,作画时营造画面意境,在生活中细心观察自然环境的变化。
王原祁吸取董其昌的艺术理论并进行提炼和发展,进一步推动了董其昌的文人山水画的理念。
3、宗师黄公望的影响
从王原祁的众多传世作品可以看出,黄公望无疑是王原祁的主要师法对象,黄公望的山水为浅绛山水,山头多岩石,笔法变化多端,常以浅绛设色,笔墨之间穿插皴擦点染,使用重墨点出苔薛,画面生动富有灵气。
对于长期取法于黄公望绘画技法的王原祁来说,这为他巩固和拓展自身绘画水平有很大帮助,但他并没有拘泥于黄公望的画法,而是以探索“古人画理”,“遇古人真本,向上研求”的绘画之法不断学习,以达到“必于我有一出头地处”,形成自家风貌的绘画理想。
三、王原祁“师古”的变通之处
王原祁对绘画的态度,集中体现了王原祁以古为师,变化出新的绘画思想,将画论与他实际创作结合起来,可以看出他在绘画实践上“师古”到“出新”山水画历程,他把对绘画的认识以画论的形式记录下来。
1、《雨窗漫笔》的绘画思想
《雨窗漫笔》又称为论画十则,以深邃的画理、精密的内涵和无限的空间记录绘画中的哲理,画论条理清晰,王原祁把经年累月参悟出的笔墨技法和绘画感悟通过《雨窗漫笔》记录下来。
“漫观窗外之雨势,联想案上之画理,其淋漓洒脱之状。似乎暗合'理气趣兼得'之象”。这里把雨窗与儒家天地之和、阴阳相生的义理相联系,把雨窗之趣更精妙的解释出来,使人更能切实的感受到画论中王原祁所第一则为画论的首引。
这是王原祁在“先大夫”所传授之下记录“六法”而得,通过自己在师古和创作过程中对“气韵生动”的理解,进行了较为具体的分析,使后继学者对虚无缥缈的“气韵”,有了一定的可操作性。
第二则中论明末画派的恶习,受南宗正统影响的王原祁认为明末画派间有一些不好的“习气”,他认为浙派是最严重的,他把扬州画派、金陵画派那种抒发心灵,用笔粗放、标新立异的画风斥之为“恶派”,告诫后世学者不要去学习这种风格,显然看出王原祁尊崇传统,反对标新立异的绘画立场。
第三则论述作画的要诀,作画要“凝神静气”、“胸有成竹”使自己心中的意境达到最好的状态,便可在作画时“水到渠成”。
倘若没有自己的见解,急功近利,便不能表达出画面的意境,成为俗笔。在作画时不单追求形似,还要知道“画理”,了解其中的章法布局、笔墨变化。
把古人画中“位置”和“笔墨”的“紧”与“松”、“懈”与“结”这一画理铭记于心,这样便可去除“甜、邪、俗、赖”的绘画风气,在长期的实践和探索中,把古人画理与作画实践相结合起来,这正是他在“以古为师”中不断总结出来的绘画成果。
第四则中主要论“画中龙脉,开合起伏”,以“龙脉”一词来形容山水画的气韵脉络,这一词出自古代堪舆家之口,其察看风水,以山势为龙,因此把山体脉络连绵起伏之势称为龙脉。
然而,用龙脉来概括并指导山水画表现气势,大概为麓台首创”。古人看风水常以山体走势、云气聚集作为“龙脉”的风水宝地,王原祁则将“龙脉”与“体用”二字相结合,形成辩证关系,把“龙脉”作为画之“源头”,气势源头于无形中有形,于混沌中有稀碎,断断续续,
2、“师古”的变通之处
山水画的根本精髓在于笔和墨,画中有笔无墨或有墨无笔都无法体现出山水画的气韵,笔墨的点、染、皴、擦丰富多样是组成一幅完整绘画作品的前提。
运笔的轻重、行笔的速度等则是修饰画面需要注意的,墨的焦、浓、淡、干、湿,笔法是侧锋、中锋、逆锋、圆笔、干笔、湿笔等等都是山水画的表现手法。
黄公望追求笔墨浓淡变化的意趣,来减少水墨的刻画,再加以简单的渲染,生动的表现出了黄公望久居江南环境山清水秀的地理特征,他以浅绛山水画发展了董、巨的山水画传统,符合元人潇洒脱俗的审美意趣。
王原祁对黄公望的绘画风格精心追摹用笔较为秀润,画面意境烟云缭绕,以淡墨皴擦勾染,山头多以矶石,重峦叠嶂,用笔以湿笔为主,晚年略有董巨风貌,受到赵孟頫“书画”用笔的影响,在山石塑造上风格笔触更加精炼,以干笔皴擦,有“骨法用笔”的特征。
王原祁“以古为师”是受家学影响形成,他师古不泥则是他在探索绘画源流中逐渐形成的。他尊崇一定的理法,从而实现自己独特的山水画笔墨风格。
总结
王原祁以严谨认真的态度对“古法”学习和精研,他对宋元山水画技法的实践和继承,是我们不能否定的,对南宗正统思想的完善和总结,使我们更深层的看到中国传统山水画的历史风貌,也为现当代山水画继承传统提供了理论依据。
王原祁在历史上曾遭到推崇和诋毁两个不同的极端,而今重新审视和研究王原祁的艺术思想和风格,客观看待王原祁在绘画史上的意义和价值,探究中国传统山水画对现当代山水画创作起到的重要价值和积极意义,是非常有必要的。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图片或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号作者联系,如反映情况属实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责任文章。文章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
创业项目群,学习操作 18个小项目,添加 微信:jjs406 备注:小项目!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jjsgsy.com/165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