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砚池山房辑录
济南市,别称泉城。地处山东中西部、华北平原东南部边缘,南倚泰山,北邻黄河。因其境内泉水众多,素有“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的美誉,济南以其拥有“山、泉、湖、河、城”独特风貌的旅游城市而名闻华夏。
旧时济南,过年的习俗一般也是从腊月二十三日祭灶日开始,彼时济南民间俗称为“过小年”,亦称小年、小年下、小年节。这天家家户户都送灶神上天言事,称为送灶、辞灶。祭灶是在二十三日晚间进行的。灶神画像贴在锅灶墙上,两旁有一幅“上天言好事,回府降吉祥”对联,横批是“一家之主”。祭祀时,摆上糖瓜、果品和酒水,然后烧香叩头,把旧灶马揭下烧掉,这就是送灶王爷上天了。烧时要加一些谷草和杂粮,以示给灶王喂马。旧灶马烧了以后,新灶马到除夕再贴上。
?
除夕日,俗称“年三十”(时为农历腊月三十,有时为二十九)。此日,大门及院内贴吉祥词句的春联(注,服丧期间不贴春联),室内贴年画,灶间贴新灶王像,门两侧贴门神像,济南多贴秦琼和尉迟敬德画像作门神。家人都要在此日回家团聚,在外地者也要赶回家来。黄昏时,由年长的男家长率家人,手执燃香到大门外空地,向西南方呼着已故长辈的称谓,接引他们回家过年,在堂屋摆先人的神主牌位,设供品及香烛祭祀。入夜,全家团聚吃年夜饭,喝团圆酒,阖家欢聚,说吉利话。饭后,人们团坐包饺子,午夜前不眠,谓之“守岁”。饺子多素馅,寓意来年全家平安素净;有的饺子内包上小铜钱,谁吃到寓意就会增福发财。午夜已过,长辈率子孙祭拜天地、祖宗及各路神祗,焚纸上香,燃放鞭炮,室内外灯火通明,在农村则有撒芝秸和烧谷草“庭燎”的习俗。然后,至堂屋,在祖宗牌位前,按辈份依次向祖先及长辈叩头拜年,家长分发“压岁钱”。四更或五更时分,全家团聚吃饺子,放鞭炮,俗称“吃五更饺子”。是夜,说话只能悄悄说,不能大声说话,而且要说吉利话,如饺子煮破了,要说“挣了”,不能说“破”字;摔碎了碗盘,要说“岁岁(“碎”之谐音)平安”。
年初一,人们着新衣,女子戴绒绢花。男子清早要外出给亲友邻居们拜年(服丧期间不外出给人拜年),年长的子侄要有礼貌地接待来拜年者。路上遇到相识的人,要互相拜年,拱手说“恭喜发财”、“过年好”之类吉庆话。儿童则放鞭炮和嬉戏玩耍。
年初二,出嫁的闺女和女婿携带礼品回娘家,岳父母设酒宴款待。初三、初四两天,亲戚好友互相宴请。初五,称“破五”、“五马日”,全家不出门,吃饺子。初三或初五黄昏,各家撤去祖先牌位,叩送祖先回去。过了初五,各店铺开张营业。旧时,年初二以后,劝业场、大观园、新市场等公共娱乐场所热闹非凡,游人如云。正月初七,称“人日”,俗称“人七日”,有“此日天气好坏,主一年人丁兴衰”之说。旧时,文人墨客多在这天吟诗作画,宴饮聚会;老年人出户散步,踏街过桥,谓可不害腰疼;农村有在家休息不见生人之俗。
建国后,国家规定春节为法定假日,各行业职工放假三天。春节期间传统的庆贺活动如贴春联、办年货、清扫房屋、置新衣、吃年夜饭、吃饺子、守岁、拜年、初二走娘家等,依然盛行不衰,欢乐、祥和的节日气氛有增无减,只是烧香祭拜天地、祖先、神祗等带有迷信色彩的礼俗渐无,走访拜年之俗仍存。
而在该市东部的章丘区过年,习俗亦大致略同,农历十二月二十三日, 俗称“小年”。 旧时,白天扫舍。晚上供灶王爷糖瓜(灶糖),后将灶王神像取下焚之;并祈祷:“上天言好事,下界降吉祥”,意为送灶王上天多报一家德行好事,带回福音。此俗六十年代消失,扫舍延续至今。
除夕,十二月三十日(小尽为二十九日)夜晚,为一年的最后时刻。傍晚,家家户户屋内和院子里点上蜡烛或油灯,在大门外照庭(点燃干草),放爆竹。后全家聚餐水饺。许多人通宵不眠,谓之“守岁”。60年代,照庭渐废。80年代,放鞭炮、烟花剧增。“守岁”时,人们多观赏中央电视台春节文艺联欢晚会,并收听"夜半钟声"。爆竹声彻夜不断。
正月初一,古代通称“元旦”。辛亥革命后,改称春节,俗称“过年”。为民间最重视的传统佳节。节前,购年货,做新衣,买鞭炮,贴春联。服丧期间(3年内) 不贴春联,或贴蓝春联。腊月三十日即开始过年,当晚称“除夕”,家家户户照庭、守岁,彻夜爆竹声声。次日凌晨(四更)早起,穿戴新衣新帽,晚辈先给长辈拜年。后祭供天地、祖先、神灵,全家喝团圆酒,吃水饺。天渐亮,邻居街坊互相登门拜贺。拜完年前不扫地,以图吉利;正午前不打水,以示尊敬“井王爷”,全天尽情玩耍。服丧期间,关门闭户,不拜年。解放后,封建迷信活动渐废。全家欢聚,更新衣帽,点放鞭炮、烟花,张灯结彩,邻里互访仍盛行。
创业项目群,学习操作 18个小项目,添加 微信:jjs406 备注:小项目!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jjsgsy.com/9551.html